查看原文
其他

“诵革命诗词·学党史知识”丨党史学习教育有声教材系列(六)

新媒体中心 赣南师范大学 2021-05-08


前言

2021年,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,奋进的中国迈上新的征程。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、传承红色基因,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,在新征程上攻坚克难、奋勇前行。


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,用好红色资源学党史,赣南师范大学创新形式、丰富载体,依托学校“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”,联合“赣江诗会”,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重点建设项目(20JDZDI11)的资助下,推出“诵革命诗词·学党史知识”系列专题,由国内著名文化学者、语言文字工作者、广播电视主持人及师生党员诵读革命诗词,同时介绍与之相关的党史知识和革命故事,打造党史学习教育有声专题教材,激励全校师生感悟信仰力量,弘扬革命精神,切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务求实效、走在前列。


本期,我们推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原专职编委、主任播音员原杰朗诵陈毅同志的《梅岭三章》、《三十五岁生日寄怀》,学习诗词背后的党史知识,感悟党的初心使命,汲取奋进力量。


诵革命诗词



梅岭三章

作者:陈毅

断头今日意如何?创业艰难百战多。此去泉台招旧部 ,旌旗十万斩阎罗。南国烽烟正十年,此头须向国门悬。后死诸君多努力,捷报飞来当纸钱。投身革命即为家,血雨腥风应有涯。取义成仁今日事,人间遍种自由花。
诗词背景

1934年10月,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“围剿”斗争中,因“左”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而导致失败,红军主力不得已被迫作战略转移。陈毅因伤奉命留下,担负起领导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。当时形势如黑云压顶,敌强我弱,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,斗争万分艰苦。《梅岭三章》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,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。




三十五岁生日寄怀

作者:陈毅

大军西去气如虹,一局南天战又重。半壁河山沉血海,几多知友化沙虫。日搜夜剿人犹在,万死千伤鬼亦雄。物到极时终必变,天翻地覆五洲红。
诗词背景

陈毅同志出生于1901年8月26日,1936年8月26日是他三十五岁的生日。此时,红军主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一带,而陈毅同志因伤留在赣南一带打游击,条件异常艰苦,但陈毅同志天性乐观,在生日之际,以此诗寄怀。这首诗气势澎湃,跌宕起伏,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。


学党史知识


南方红军游击战争


中央红军主力撤出根据地时,党中央决定成立苏区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,以项英为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。同时,成立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办事处。

留在根据地的红军队伍和游击队约1.6万人,在项英和陈毅的率领下,策应、掩护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后,分散突围,开展游击战争。由于众寡悬殊,遭受重大损失。苏区中央分局继续坚持领导和开展了闽赣边和闽西地区的游击战争。1935年3月底,项英、陈毅等率领约300人,到达赣粤边地区,以油山为中心,坚持艰苦的游击战争。其间,陈毅曾写下“投身革命即为家,血雨腥风应有涯。取义成仁今日事,人间遍种自由花。”这表达了共产党人面对异常艰难的斗争形势矢志不渝、永不言弃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。

与此同时,在闽北、闽东、闽中、闽粤边、皖浙赣、浙南、湘南、湘鄂赣、湘赣、鄂豫皖边、鄂豫边以及琼崖等地区,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也都紧紧依靠群众,开展了英勇顽强的游击斗争。

在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中,留下来坚持斗争的何叔衡、贺昌,毛泽覃、万永诚、古柏、阮啸仙等许多干部和战士英勇牺牲。瞿秋白被俘后,坚贞不屈。他在被押往刑场前慨然绝书:“眼底烟云过尽时,正我逍遥处。”走到罗汉岭一处草坪,他环视四周,盘膝坐定,对刽子手说:“此地正好,开枪吧!”年仅36岁的瞿秋白从容就义,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。

——摘自《中国共产党简史》,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第66页


读革命故事


陈毅的四个故事


他从未当过“总司令”和“总指挥”,却被称作“陈老总”,主要是他为人随和、令人亲近。

他既是开国元帅,也是诗人、外交家,曹禺说他性格可爱,夏衍迷他的妙语连珠,民主人士柳亚子称他为“兼资文武此全才”的将军。

毛泽东有句最普通的名言:“陈毅是个好同志。”或许年代相隔久远,人们对这位文武兼备的儒将之风采,只能在他的文字传记中领略一二。

一台水力轧花机

1922年,21岁的陈毅回乡时,做过一件至今仍被乡亲们传为佳话的事情。

当时,农村极为落后,只有一些人力驱动的前清时安装的农业机械。以轧棉花的机子为例,需要3到5个壮劳动力轮番上阵才能驱动,且效率十分低下。

一日,陈毅步行于羊岔河畔,看着潺潺流水,突然想到村里的轧花机太过笨重,费时又费力。为何不为乡亲们改装成水力驱动?也正好将学到的知识用之于民,让乡亲们认识到科学与知识的力量。

陈毅很快便将想法付诸实践,经过试用,陈毅改装的轧花机不仅省了劳动力,轧棉花的效率更提升了一倍多,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“看稀奇”,面对大家的啧啧称赞,陈毅格外开心。

随后,他向留法的同学蔡和森去信,申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。不久之后,他收到了蔡和森的回信,组织已经同意他的请求。1923年初,陈毅离开故乡。从此,坚定地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。

一张折痕照片

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珍藏着一张带有深深折痕的照片,这张照片是随一封陈毅写给父母的信一起送达的。在抗战时期,这是殊为不易的,而它能保存到今天也体现了陈毅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崇高地位。

1943年底,陈毅留下一首《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》,即赶赴延安。

到达延安后,陈毅参加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,当选为主席团成员、中央委员会委员。是时,全党全军正在开展“整风运动”,陈毅积极投身其中,时常与毛泽东促膝谈心,书信往来,向毛泽东介绍自己在“整风运动”中的收获。毛泽东复信称赞道:你的思想一通百通,无挂无碍,从此到处是坦途了。

其间,陈毅因思念远在四川的父母,将自己开展劳动的照片附信寄往。为了避免信件被日伪军拦截,陈毅将信中“延安”二字改为“西安”,并落款为“儿仲弘敬书”。信件几经周折,顺利送达父母手中。

新中国成立后,陈毅父母将这张照片赠予陈毅的侄女陈德珍。

一支睡在马路上的部队

在众多档案资料中,比手掌还小的《入城守则》十分引人注目,这是1949年5月由华东军区司令部印发的小册子。

1949年5月27日,上海战役持续15天,终获全面解放,歼敌15.3万余人,整座城市完好无损。

就在枪声停息后的第一个清晨,市民们依然惶惶不安,可当他们打开家门那一刻,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感动了,湿漉漉的马路两侧睡满了身着黄布军装的解放军战士。

原来,早在4月1日,上海战役发起前,身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就颁布了《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》,十项守则的第二条,白纸黑字写着进城后一律“不住民房店铺”。

5月,陈毅在苏南丹阳县发表讲话,明确指出:入城纪律是执行入城政策的前奏,是我们解放军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。

这条纪律在制定之初,却不被很多指战员理解。陈毅始终坚持认为上海情况复杂,不能将过往经验完全照搬。他将自己意见和看法电报上海战役总前委,邓小平、刘伯承等前委委员一致赞同他的意见,并电报中共中央军委,很快就收到了毛泽东的电报批示,只有八个字——很好,很好,很好,很好!

一盘开局的围棋

陈毅故居景区有一处景点,用花岗石雕刻了20颗巨型棋子,形如一盘开局的棋,名为“友谊广场”。这处广场正是立意于陈毅元帅“围棋外交”的高超外交手段。

1958年2月11日,毛泽东正式任命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。

虽然他在日记中曾表示对负责外交工作“实有绠短汲深之惧”,但他仍然出色地完成了党交予他的这项重任。

陈毅的外交手段极为丰富,其中一个明显特征,就是善于借力。1958年,中国对日本提出改善中日关系的政治三原则后,浅沼稻次郎、石桥湛山和松村谦三等日本政界知名人士相继访华。在一次会见中,陈毅对松村谦三先生提出一条建议,“围棋、乒乓、书法、兰花都可以交流,不谈政治,只谈友好。”

松村谦三先生极为赞同,回国后,他积极奔走,终于促成了1960年日本围棋代表团首访中国的中日关系破冰之行,1962年中国围棋代表团回访日本,此后中日民间交流日益增多。

1964年12月,日本29位知名棋手发出呼吁,发动日本800万棋士征集民众签名,要求恢复中日邦交。1972年9月29日,中日两国全面实现邦交正常化。

陈毅这一外交创新,也被运用到了中美两国建交进程之中。陈毅,以其外交工作的辉煌成就,为新中国真正登上世界舞台建立了功勋。

——来源:(中国政府网)中国纪检监察报

2018年4月27日


更多精彩音频

请关注“赣江诗会”微信公众号





专栏回顾




▲“诵革命诗词·学党史知识”丨党史学习教育有声专题系列(四)
四月书单丨人间四月尽芳菲

关注!明早9:00,实时直播!

▲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——长征沿线六校“学党史·网上重走长征路”活动在赣南师范大学启动听!这首《赣师之声交响曲》▲谷雨|雨生百谷夏将至


 GNNU 

 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重点建设项目(20JDZDI11)资助

音频丨赣江诗会

组稿丨上官小青 曾艳秋

编辑丨陈熙莹

审稿丨陈熙莹 李洛 李青鹏

责编丨李强 主编丨刘权

你的每个赞和在看,我都喜欢!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